李文岚用脚撑着微微开了一条缝的门,快速在笔记上记下这次的坐标。
文岚照旧带上背包,确认了一下插着背包侧袋的水果刀。门外依旧没听到什么特别的动静,文岚放下心来,抓着把手,略微活动了一下脚腕,准备再次踏上征途。
“舅舅,我们走吧。”文岚没有听到响声,回头一看,关博睿似乎被这摧毁三观的高科技震得找不着北,手掌依然粘在把手上,呆若木鸡,被文岚强拉进门时微张的嘴唇此时依旧没有闭上。
文岚轻轻地摇了摇关博睿:“舅舅,我们准备出发了。”
关博睿如梦初醒,揉了揉眼睛:“等等,让我先静静。”
“没时间了,每次开门只有2个小时。嘘,保持安静,小心为上!来,让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。”文岚一声坏笑,强行将关博睿拉出了如意门。
也许是关博睿的执念太强,出于文岚意料的,两人这次居然直接出现在印三的军工厂里。
与大多数的认知相反,印三与中苏属于同一阵营。而且他们47年建国的时候,条件远胜与我国。当时,他们的化肥产量是我们的4倍,钢产量是我们8倍,铁路是我们的2.5倍,就连水泥产量也是我们的4倍。
与我国建国后四面受困不同,印三处于弱国环带,四周一直没有强敌,只有一系列不管是人数、资源、还是科技实力都远远不如他们的弱国。
印三在苏米之间,左右逢源,向当时两大阵营讨要好处。苏联从1951年到80年代末,一直支援印三,援助了100多个项目,而且技术绝大多数比我国的先进,总价值更是我们的10倍。身为英国的长期奶牛,以温顺听话、不反抗而闻名全球,印三自然得到了西方阵营的青睐。欧美为了拉拢印三,不仅倾斜大量资源,手把手地培训代理人,更将喷气式战斗机的图纸和坦克发动机的技术直接送给印三。可惜,不争气的印三,最后却成了万国造的展示场馆,以赫赫有名的摔机大户而举世闻名。
不过,60年代初期,非一线大国以外的国家,技术差距并不是很大。
华国的科学家时常借助各类科学杂志和公开信息,反向推到西方的某些技艺。50、60年代,华国的科技实力提升得很快。虽然,当时大部分科研力量都在集中攻克军工方面的难题。军工与民用之间的关系原比我们想象的紧密。
有了核潜艇耐压壳制造技术,我国才能制作能生产合成氨的高压球罐。有了这门耐高压技艺,我们才能大量生产化肥,有效提高粮食产量。这促使70年代后,华国小化肥厂遍地开花,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。1957年时,华国粮食总产量为19505.0万吨,化肥用量为37.5万吨。到了1975年,粮食总产量一跃飞升为28452.0万吨,化肥用量为536.9万吨。
科技力量对民生的影响,可见一斑。
关博睿在过道走了两步后,总算恢复日常的精明,一个反手,便把文岚护在身后。
整座建筑里黑漆漆一片,只有少数几个房间的门窗往外透着暗黄的灯光。五米开外,离两人最近的一个大会议室里灯火通明,房间内聚集了穿着两种军装的军人,正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。硕大的建筑,几乎没有什么声响,显得那些正在激烈争吵的男声分外刺耳。
关博睿拉着文岚,猫着身子,直接冲着那个会议室隔壁房间摸了过去。房间的门半掩着,灯早已关闭,恰巧给舅甥两人留下一个方便操作的空间。
进了屋,关博睿便把门虚掩着,直接贴在墙壁上。
文岚学着他的模样,也把耳朵贴在墙壁上。墙壁另一面的争论声清晰可闻,可惜文岚虽然知道房间里面是用英语在交流,但对方口音太重,而且全是专业词汇,加上时代不同词汇变化,所以,文岚除了基本词汇外,其他的基本属于有听没有懂。
倒是关博睿越听越兴奋,手指不是在墙上比划,如果不是还有点理智约束着,他简直也想凑进去掺上一脚。